上海人物摄像交流群

柏林摄影师把中国雾霾拍得很美,但这是一个骗局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上海,AQI 430

说到雾霾,大家可能都有点烦。生活在帝都的我们一出门看见的是霾,呼吸的是霾,刷刷朋友圈逃避现实结果还是霾,现在我又写了一篇有关雾霾摄影师的文章让你们读。上星期我跟一个同事讲,我正在写一篇有关拍摄雾霾的摄影师时,他马上接话:“我那天看到一篇《17招教你如何在雾霾天拍出高大上的照片》的文章,气死我了。这不是傻逼吗?!” 那篇文章我没读过,但我知道柏林摄影师本尼迪克·帕登海姆(Benedikt Partenheimer)不是傻逼。

黄浦江,AQI440

上海,AQI 350

2014年,本尼迪克在上海参加一个艺术驻地项目,那是他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空气污染的威力。接下来的五个月,他走访了中国各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尝试用摄影记录下这几乎被雾霾完全遮盖了的世界。在这个世界末日般、连“呼吸都会痛”的世界。如何利用摄影这个形式,将被严重污染、能见度极低的空间表现出来是艺术家面临的一大挑战。

石家庄,AQI 360

的确,雾霾在本尼迪克的镜头下显得诗意浪漫,但这并不是艺术家创作的最终目的。如果外国观众不知道作品背景,他很可能会以为照片里黄浦江若隐若现的效果来自于云或是雾,不过就连我自己有时候也搞不清楚空中那一团东西到底是什么。本尼迪克表示,“许多年来,中国一些官方媒体一直试图否认雾霾的存在,选用‘尾气’ 或者‘雾气’ 这样的字眼。同理——我把有毒的空气拍得很美,这也只是一场骗局。”

太阳,AQI 350

生活中的雾霾当然丑陋可恶,但摄影媒介的特质却给予这些大量细颗粒物欺骗性的外表:你正欣赏着《Particulate Matter》系列中印象派般的海市蜃楼,低头一看,触目惊心的作品标题立刻将你拽回到绝望的现实。《石家庄,AQI 360》、《紫禁城,AQI 330》、《黄浦江,AQI 440》等等,更别提今年的污染指数比这还要吓人。摄影师以两年前拍照时当地的空气污染指数(Air Quality Index)将作品命名,我想不出什么比这更直截了当、更赤裸裸、更具杀伤力的做法了。

紫禁城,AQI 330

照相机其实很难捕捉到雾霾本身,你只会看到这次雾霾又挡住了什么。相比那摸不到看不清的空气,本尼迪克对那些每天呼吸有毒空气的人们更感兴趣。我好奇地问他:“既然空气污染这么严重,反正也很难有人认得出哪里是哪里,那么你究竟是如何选择取景地?”他回答道,“我的作品大多是在人口密集的城市角落拍摄,所以每张照片里可能都有几万人正在呼吸着有毒的空气。当我记录正在消失的城市时,我也在记录藏在雾霾里的人们。” 

展览现场

人们,自然,城市,最后一切都落在这三者身上。当我们热火朝天地讨论如何治霾、防霾时,我们有时会忘记自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最近本尼迪克获得了“柏林艺术大奖”(Berlin Art Prize),读到相关报道时我立刻被展览吸引——因为照片实在是太美了。保留了柏林厂房原样的场地、印有文字的纸张铺满了整面墙和地板、德国明亮的阳光都正好映衬出本尼迪克作品中的海市蜃楼。但我丝毫未意识到,这个展览布置是摄影师布下的另一个骗局。

展览现场

摄影师收集了14000页有关气候变化的科学数据,并将其中1000页贴在展览《照常营业》(Business as Usual)现场的墙和地上。本尼迪克解释道,“人类知道自己的行为时刻影响着气候与环境,因为相关的科学数据信息随处可见,但更多时候我们选择忽视它。” 当观众走进的展厅时,他们的注意力立刻被朦胧梦幻的摄影吸引,几乎没有人注意到墙上地上密密麻麻的数据信息。

展览现场

本尼迪克想要证明,我们观展的惯性模式是人类行为的一个缩影。他表示,“我并不想要谴责中国对环境的破坏,空气污染只是人类行为破坏环境的后果之一而已。我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将科学数据进行视觉化,以唤醒我们对自己行为后果的意识。遗憾的是,人类往往只会在个人生活受到直接影响时,才会开始寻求改变——所以我们既是一切的始作俑者又是受害者。”

永远都不够(IT'S NEVER ENOUGH),影像作品截图,黄浦江上川流不息的货船,截图来自作者

在采访的最后,本尼迪克表示希望这个系列有机会在中国展出,不过我有点怀疑——今天生活在霾中的我们是否有勇气面对两年前霾中的霾,霾中的自己。 

更多摄影师本尼迪克·帕登海姆(Benedikt Partenheimer)作品请点击阅读原文。

作者:逸菲







长按上图提取二维码下载 VICE 中国 客户端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