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生产工艺
1 概述
维生素是一类生物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的、化学结构不同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人体内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等中摄取。人体需求量很少,但不足时,出现相应的缺乏症。已知维生素13种,根据溶解性,一般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维生素两类。主要维生素的生产有三种方法。
2002年我国维生素原料产量达8.2万吨,其中维生素C超过5万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国和出口国。维生素制剂年产量260-280亿支/片/瓶,以片剂、注射液和胶囊为主。
2 维生素C生产工艺
维生素C(vitamin C)是目前世界上产销量最大,应用范围最广的维生素产品。目前全世界维生素C的产量约为10万吨/年,全球市场销售额5亿美元。目前,工业上生产维生素C采用二步发酵法,此法是在1975年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出来的,属我国首创。发酵法生产维生素C可以分为发酵、提取和转化三大步骤。即先从D-山梨醇发酵,提取出维生素C前体2-酮基-L-古龙酸,再用化学法转化为维生素C。
第一步发酵:黑醋酸菌(Acetobacter suboxydans)经种子扩大培养,接入发酵罐,种子和发酵培养基主要包括山梨醇、玉米浆、酵母膏、碳酸钙等成份,pH 5.0~5.2。醇浓度控制在24~27%,培养温度29~30 ℃,发酵结束后,发酵液经低温灭菌,移入第二步发酵罐作原料。D-山梨醇转化L-山梨糖的生物转化率达98%以上。
第二步发酵:氧化葡萄糖酸杆菌(Gluconobacter oxydans,小菌)和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大菌)混合培养。生产维生素C的发酵罐均在100 m3以上,瘦长型,无机械搅拌,采用气升式搅拌。种子和发酵培养基的成份类似,主要有L-山梨糖、玉米浆、尿素、碳酸钙、磷酸二氢钾等,pH 值为7.0。大、小菌经二级种子扩大培养,接入含有第一步发酵液的发酵罐中,29~30 ℃下通入大量无菌空气搅拌,培养72h左右结束发酵,L-山梨糖生成2-酮基-L-古龙酸的转化率可达70~85%。
2-酮基-L-古龙酸的分离提纯:经二步发酵法两次发酵以后,发酵液中仅含8%左右的2-酮基-L-古龙酸,且残留菌丝体、蛋白质和悬浮的固体颗粒等杂质,常采用加热沉淀法、化学凝聚法、超滤法分离提纯。传统工艺是加热沉淀法,发酵液经静置沉降后通过732氢型离子交换树脂柱,调节pH至蛋白质等电点,并加热使蛋白质凝固,然后用高速离心机分离出菌丝、蛋白和微粒,清液再次通过阳离子交换柱,酸化为2-酮基-L-古龙酸的水溶液,浓缩结晶后得到2-酮基-L-古龙酸。
2-酮基-L-古龙酸的化学转化:将维生素C前体2-酮基-L-古龙酸转化为维生素C,常采用碱转化法。2-酮基-L-古龙酸在甲醇中用浓硫酸催化酯化生成2-酮基-L-古龙酸甲酯,加NaHCO3转化生成维生素C钠盐,经氢型离子交换树脂酸化得到维生素C。粗品经结晶精制得维生素C成品。
3 维生素B2生产工艺
维生素B2(vitamin B2)又称核黄素(riboflavin),国内约有l0家核黄素生产商。目前国内外广泛采用微生物发酵法工业生产维生素B2。能够产生维生素B2 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和霉菌,工业生产中主要以阿舒假囊酵母(Eremotherecium ashbyii)为生产菌种。维生素B2 的工业发酵一般为二级发酵,发酵液先沉淀再氧化进行分离提纯。
发酵培养基中以植物油、葡萄糖、糖蜜或大米等作为主要碳源,植物油中以豆油对维生素B2产量的促进效果最为显著,有机氮源以蛋白胨、骨胶、鱼粉、玉米浆为主,无机盐有NaCl、K2HPO4、MgSO4。种子扩大培养和发酵的通气量要求均比较高,通气比一般在1.0,罐压0.05 MPa左右,搅拌功率要求比较高。阿舒假囊酵母的最适生长温度在28~30 ℃,种子培养34~38h后接入发酵罐,发酵培养40h后开始连续流加补糖,发酵液的pH值控制在5.4~6.2,发酵周期为150~160h。维生素B2的产量在50 g/L左右。
维生素B2的分离提取与纯化:发酵液酸化后加热,然后加入黄血盐、硫酸锌沉淀蛋白,过滤后滤液调pH 1.5~2.0酸化,静置20~40h沉淀,压滤后将沉淀物酸溶,加入硝酸铵,氧化抽提,氧化液经结晶、过滤后,湿晶在80 ℃以下干燥20h,得到维生素B2成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