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下午,漓江出版社上海出版中心在上海书展举办了《古尔德读本》新书分享会。嘉宾杨燕迪教授(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也是本书中三篇重要文章的译者)与译者庄加逊(青年作家、译者,就职于上海交响乐团),从各自角度就这部首次在国内出版的古尔德文集讲述了自己的认识。一个小时的时间在现场几十位乐迷的专注聆听中倏忽即逝。
活动结尾,有几位读者提了问题,与嘉宾进行了交流;之后大家有秩序地捧着自己的《古尔德读本》请两位嘉宾签名、合影,不少读者还得到了漓江社两江物语品牌的精美赠品。
用现场一位读者的话来概括,这是一场“时间虽短却质量极高”的读书分享活动。
下面让我们以接近实录的形式,来呈现两位嘉宾的精彩发言吧。
首先感谢各位的到来。天气这么热,我相信在座的都是关注古尔德和这本《古尔德读本》的人。对我们来说,其实这是一本等了太久的书。应该这么说,我觉得这是一个过分滞后的话题。古尔德是一个深入人心的名字。时间久了,大家会发现故事就会渐渐有点传说的味道。每个人都愿意在这个符号上进行有意或无意的猜想。
在整个翻译的过程中,有很多人会跟我聊一些古尔德的话题。这些话题传说了太久,我称其为古老的谜题。比如他诡异的装扮。古尔德一年四季,无论天气再热都要戴鸭舌帽穿大衣,披上围巾,戴手套。无论走到哪儿,练琴录音或外出,他都要带上那把低矮破旧的折叠椅子。他在那椅子上弹钢琴的样子,人家觉得像是猴子一样可笑。还有人会问我说他真的有女朋友吗?为什么他会在事业最巅峰的时候退出了舞台?他预言在2020年音乐厅和剧场会彻底消亡。为什么会这样?他是不是像传说中所说的白天不出门不见人,整天就和他的狗在一起?他甚至对着大象唱马勒。这些基本上已经成为一个怪异的古尔德的标准形象。
这些问题对于一个译者,尤其是对我这么一个和他纠结了这么长时间的译者来说,真不知该如何回答,所以我常常想反问这些人,你会更喜欢古尔德早期的《哥德堡变奏曲》的版本还是晚年的版本?你知道古尔德他自己也写音乐吗?你有没有听过他的第一弦乐四重奏,还有他的对位广播?这些事情一直在我心中产生莫大的震撼,他那些充满想象力的故事、描述方式和声音编织的方式,等等。
他还是一个数字狂热者,有一部影片揭示了他在很年少的时候就能够在心里算两位数的乘法。同时他也是个炒股高手,在退出舞台之后,炒股的收入可以维持他日常的开销。另外他为政府写过旅游宣传的文字。他也喜欢给市政规划提供一些指导性的意见,甚至还是一个反对虐待动物的忠实斗士。据说他的遗嘱要求把他的财产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留给SPCA这个组织,也就是防止虐待动物协会,另外一部分归的救世军所有。但是很奇怪,这两个组织和音乐完全没有任何关系。而且对于国内的人来说,这两个组织简直有一种癫狂的妄想症倾向。
所以听了这些以后,很多人就会觉得非常震惊:古尔德的脑子从来没有正常过。我不是说非得从音乐方面才能够了解古尔德,因为毕竟他所涉及的范围太广。其实我们对古尔德的认识太过单一。他几乎都快成为一个弹《哥德堡变奏曲》非常好的明星。但这是古尔德自己最为鄙视的一种所谓小丑的形象。
美国作家劳伦斯·西姆斯曾经说过:古尔德具有一种真实且深刻的陌生感。我觉得除了以前一些我们道听途说的传闻,再加上一些非凡唱片的聆听,我们并不认识古尔德。这些年来,国内对古尔德的艺术研究其实是非常的少,我们对他的认识也贫乏而单一。
1998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了杨燕迪老师编著的《孤独与超越:钢琴怪杰古尔德传》。这本书是古尔德之名在国内第一次全面传播的开始。迄今为止,也是关于古尔德最著名的一本著作,我个人也很喜欢里面的文字。从那以后一直到200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加拿大作家凯文·巴扎纳的古尔德传记《不可思议的惊奇》。从1998年到2009年,在这一段时间,我们差不多找不出任何一本值得一提的关于古尔德的论述作品。
《不可思议的惊奇》从另外一种角度,涵盖了大量古尔德日常的生活创作,但这本传记好只好了一半,因为它不全面,独独缺少我们主角的声音。偏偏古尔德这个人很爱说,并且能说,他常常说到连朋友都打瞌睡。因此,这种缺失是一种莫大的遗憾。
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古尔德读本》,是首次比较全面地将古尔德自己的文字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作品。对我来说,它是一种查缺补漏,一种换位思考,一场真正对话的开始。
古尔德自己曾经说过:如果不当音乐家,他希望自己是一个作家。提姆·佩吉是这本书的编者,作为古尔德晚年的挚友和对话者,作为一个有交往经历并相互交心的挚友,他的选择是有一定的说服力的。他在选择的过程中给自己定了几条原则:首先之选择未曾发表过的文章并保留其原貌;其次,避免选择重复的主题;第三,考虑到阅读的效果,脚本和剧本未被选择进来。
现在大家手中的这本书,总共有69篇文章,分为4个部分:音乐,媒体,表演和杂集。我还记得当时整本书翻译完后,回过头来看目录的时候的一种惊喜。提姆·佩吉悄悄地为这本书埋下了一个结构。所以我把它称为一首从头到尾非常完整的向作者致敬的音乐作品。
序曲的部分是1964年古尔德在皇家音乐学院为毕业生做的一次演讲,这一年也刚好是他退出舞台的那一年。他义正言辞地劝诫年轻人说,依照他人建议而活的人生将毫无价值,这篇檄文非常非常具有战斗性。序曲一开始就给书定了一个很高的调子,它是一种宣言,一种肯定自我,似乎在鼓励每一位读者在之后的阅读中,发挥自己的见解和质疑,不断质疑这些文字,不要依赖别人的说法而形成自己的观念,这是统摄整本书的概念。
终曲是古尔德和提姆·佩吉的一个对话,这个终曲非常内敛、平静,是一种收的状态。仿佛古尔德还在那里讲,但是他的人已经离场了。所以我觉得这个一头一尾的对位关系,非常有趣且意味深长。这种结构,你在读的时候可能并不那么清晰,但是如果退出来看,这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安排,所以我说这首音乐非常精妙。可能它轻巧到捕捉不到一丝的痕迹,但是它的魂魄已经在那里了。
在整个翻译的过程中,人的感受是很扁平化的。你很难从大局的观念来考虑问题。但如果退出来看,我发现古尔德其实是用文字观念完成了他对音乐观念的洗涤,文字等同于他的音乐创作。我把他的文字创作描述成声音的雕塑或建筑。他非常讲究对位,要有核心动机,以及在核心动机上的延展。每个特别细小的可能在这里都是一 个异军突起的话题,都可以生发出一段即兴的华彩并回到原点。可以看出单声道,四声道和立体声道等等,我想杨老师对古尔德的音乐方面可能会有更专业的独到见解,待会请他来与大家分享。
但是古尔德的文字也有不好的地方。他特别爱卖弄辞藻,甚至使用由相同字母开头的词来展示他的聪明,把冗长而迂回打结的句子跟严谨而有深度画上等号。就像我们今天所说的学术腔,他让你弄不懂他在说什么。你需要绕 好几圈才知道他讲了一个非常简单的事情,这种早期写作中的“伪学术腔”是他贯彻得比较彻底的,但我觉得他晚期的文本风格有所变化了。
我认为他写作的风格在后期变得稍微流畅活泼了一些,经常有一些假想的类似小说的东西。他写的东西并不真正存在,好像一部小说。但是他精准地传递了他想要传递给别人的感觉——戏剧感。在中后期,古尔德文字的这种戏剧感非常值得回味,因为在音乐评论或写作中,这是很少见的,因为他运用了大量的假想和自我的对话,或故事的穿插来体现自己对艺术的传达,我觉得现在很少有人能够把这些做到很好。
1952年古尔德谈到自己对韦伯恩音乐的崇拜,他说韦伯恩代表一种途径,一种相对无形却又能传递核心本质的途径。我觉得这点对理解古尔德写作的途径很有帮助。当你们被困于不断穿插其中的注释时,退一步看,古尔德的论述常常存在于大格局的逻辑之中,有很精准的镜像对位的关系,好像始终有一个步骤能够把文章从头到尾贯穿始终。我觉得古尔德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达到他所说的“语言神性的境界”。
他经常在文本中说的一个词是“宁静的狂喜”。大家都不知道他所说的这个“宁静的狂喜”是什么意思,他自己可能也说不太清楚。但基本上就是这么玄乎,也有人对古尔德的这种思维方式进行质疑。《古尔德读本》中有一篇文章名为《格伦·古尔德就“格伦·古尔德”采访格伦·古尔德》,这非常绕口。文中,古尔德假想了一 个自我,这是自我与自我之间的对话,这是非常矫情的。但在我看来,我们每个人可能私下里都会有自言自语的状态,这反而是一种真实的东西,也非常有趣。古尔德曾经说过:用眼睛去听声音是一种杰出的才智。我希望用这句话跟大家共勉,如果大家用自己的经验去读古尔德的这些文字,每个人都会悟出不一样的东西。
说了这么多之后,我想提出一个问题。在这本书里,有一篇文章叫《阿诺德·勋伯格:一种观念》,在其中古尔德一直在重复一个问题:人们现在真的认识勋伯格吗?因为在当时,勋伯格自己也是一个经常被误解的对象,一会儿被人家认为是先锋领头人物,一会儿又被人家丢掷在地,他希望别人能够真正看见勋伯格的形象。勋伯格在最后一次演讲中,用了皇帝约瑟夫一世的一个典故对聆听他的人问道:你们现在真的认识我吗?
我非常相信古尔德其实是借着这些文字和问题,来发出关于他 自己的同样的问题。所以,你现在真的认识古尔德了吗?我相信这是一本能不断带给大家灵感想象,并反复质疑自己现有态度的书。这本书影响着我,也将继续影响我以后的生活和思考。我觉得这本书翻译的完结并不是一种完结,而恰恰是一种开始。(略有删节)
首先要祝贺译者庄加逊和漓江出版社推出了这么一本完整的《古尔德读本》,让中国、汉语世界有机会认识这么一位重要的钢琴家。
这本书出版之后,我比较认真地读了一遍。这本书很突出地表现了古尔德这位怪才。他不仅弹琴古怪,而且文字表述也有强烈的个人特色,是一个极其特别的艺术家,演出风格差不多完全是自我创造的。尽管他也有自己的老师,但是最终他达到了这样一种独特的演奏风格,完全奇特的,没有任何人能够模仿他。
钢琴应该是乐器中较复杂的一个乐器,并且越学越难,因为它的曲目量浩大,杰出的作曲家为钢琴写出了大量优秀的曲子,让人几乎弹几辈子也弹不完。钢琴比较复杂,于是要求弹奏钢琴的钢琴家的头脑也比较复杂,古尔德就是一个例子。关于古尔德,我的评价是,他弹的要比他写得好。在钢琴家中,能写也能够弹的非常多, 古尔德是其中的一员,但是他非常非常特别。
当初我也给漓江出版社写了一点关于本书的感想:这些文字突出地彰显了这位钢琴家智力的广度与思考的力度。古尔德有广泛的知识兴趣,对音乐的思考非常深入。《古尔德读本》的第一部分里讲的就是音乐,就是作曲家。我们知道古尔德擅长演奏的是巴赫,当然,他对贝多芬也非常推崇。他喜欢在钢琴上弹整个歌剧,能力特别强,这些歌剧整个都在他的脑子里。但是你去看他个人的文章,会感到非常有意思。关于巴赫的只有那么一两篇,他写关于巴赫的并不多。
他写了大量的唱片说明,实际上有点像节目单的说明。他对现代音乐非常投入,是一个头脑高度发达的钢琴家。他绝对不仅仅是一个巴赫专家,关于二十世纪的音乐他写了很多,有时也会写一些书评,可以看出他的知识面非常宽阔。
他的才能不仅仅在他的手指上,还在于他的头脑。除了音乐,他对其他广泛的领域发生兴趣。他读很多的小说,很多的哲学著作,阅读面非常广。古尔德不仅是一个专题音乐人,还写过广播剧,比如《北方的概念》等。这些几乎都和音乐没有关系,但他是在探讨北方对他人生的启示。他的文章中显露出的,如刚才庄加逊所说,第一是“矫揉造作”,第二是“故弄玄虚”。虽说对古尔德有点不敬,但对此我比较同意,他的文字确实是这样的,而这恰恰可以看出这个人智力的维度,确实是不同凡响。此人绝不是一个凡人。古尔德五十多岁就去世了,白天睡觉,晚上不睡觉,完全是个夜猫子,生活极端不健康。他身上的才华把他烧尽了!
钢琴不能够把他身上所有的才华都发挥出来,所以他必须要去写文章、去读书。而且从他的写作可以看出来,他是个高超的写作者,因为他的脑子里有很多东西,他必须吐出来。从这些文字里,我感觉这个人人格上极端矛盾,而这也是很有才能的人的一个特点。
当然我们不能够说他是一个哲学家意义上的思想家。一个思想家,他的思维应该具有统一性,有内核,古尔德在这个方面没有达到,他是一个自相矛盾的人,到最后有很多的矛盾没有解决。这是他很典型的特征,表现在书中的好几篇作品中,他把自己拆分成两个角色,而谈论的中心就是他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地对自己进行质疑、反驳、对抗。
你会看到他的思想中有矛盾的地方,而且他自己认为自己也是矛盾的。比如对于贝多芬,对于莫扎特。他也知道他对莫扎特非常不敬重,很多观点在我们看来是错误的。我就对他对莫扎特的看法完全不赞同,如果和他在一起,对此是要吵架的。但他自己也和自己吵架,也知道他的观点是非常唐突的,甚至是非常不正确的。但是他就是愿意在这种矛盾的状态,这种张力很大的状态中推进他的思想,推进他对音乐的认识。
所以这部文集它不是一个线性的东西,刚才庄加逊说得非常好,这本书绝对不是让你从头读到尾的,它是断裂的、破碎的,所以我们该怎样去读它呢?我的建议是你愿意怎么读就怎么读,你可以把它放在床边,随意翻看。《古尔德读本》中有一些假想的部分,简直完全就像在开玩笑一样。
随着你阅历的增长,带着对西方文化整体的理解去读,而这部书不是一下子就能够读完的。它要求你首先对古尔德感兴趣,看他的视频,听他的音乐,知道他是那样一个人,然后再反过来品味他的文字。所以我说这些文字是对他作为一个伟大钢琴家的另外一个维度的注脚。知道他是怎样一位钢琴家,然后反过来再来读这些文字,这样就会比较有意思了。
当然,我也很高兴这本书里收了我的三篇译文。在我编著的书中,我认为为了增加大家对古尔德的认识,应该收录一些关于他自己的文字。我觉得他写得最好的一篇文章是《为理查·施特劳斯辩护》,在所有写作曲家的文章中,这篇写得最好。我非常同意他对这位作曲家的强烈认识,我觉得我对施特劳斯的认识有很多是受古尔德影响的,里面有很多精彩的话,特别是他对个体主义的辩护。
他说理查·施特劳斯有点像巴赫,因为在他自己的时代其风格完全过时了,但他依然写出了伟大的音乐,这是这个时代对于个体主义最终的承认,证明个人可以打破时间给他的限制,一个人可以超越时代,并从属于永恒。
古尔德对音乐会消亡的评价,我完全不赞同,但是我觉得他的对音乐会和很多体制的批评是正确的。古尔德有很多观念值得去吸收,但是不能够完全去信服,因为他是非常矛盾的。最后他和佩吉的那个谈话,那是在1981年,基本上是对他整个一生的比较完整的交代。
这本书不仅对于阅读者,甚至包括我们学术界也是重要的。这么一个重要的和有思想的钢琴家,在中国对他的理解和研究其实是非常不够的。我相信《古尔德读本》在出版以后应该完全可以用作硕士、博士论文的研究题目,他的演奏、思想和文字都值得拿来做这方面的研究。
再次祝贺庄加逊和漓江出版社为我们国人推出了这么好的一本关于古尔德的文献,也希望人们对这位20世纪重要的、独特的钢琴家有更深的认识。(略有删节)
《古尔德读本》
(加)格伦•古尔德 著,
(美)提姆•佩吉 编,
庄加逊 译,
曹利群 校
漓江出版社2016年7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