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其他题材相比,微距摄影充满了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你没办法像拍人像那样,请模特配合,摆出各种你想要的姿势;也没法像拍风光那样,上脚架调焦段,慢慢思考构图调整曝光参数。
在拍摄这些小生命时,你可能只有一次机会来捕捉画面。采用什么构图,能兼顾抓拍成功率和画面呈现效果,值得大家好好思考。
今天要为您分享的,就是一些微距生态摄影的构图小技巧,一起来看看吧~
1.留给主体视线空间
拍虫虫和拍其他小动物,乃至拍人像,都需要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给主体留出视线的空间。
这个原则对一切有头、有眼睛的生物都适用,因为视线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引导线,观众的注意力容易被引向主体视线的方向。
如下图,虫虫的头朝右,那么就在画面右侧留出一些空间,这样做观众的视线也可以随之延伸,看着会比较舒服:
相反,如果头前预留空间不足,看着是不是感觉有些别扭呢?
保守一些的构图是遵循三分法,但有时候可以更极端一些,把主体和预留空间的比例加大,来个边缘构图,用留白加深视觉印象:
不过,在预留空间时,你也得考虑一下,视线的前方,是否存在有趣的景物或特殊的光影,是否会太单调?
如下图,蝴蝶的前方空间没有其它景物,幸好还有特殊的光影,能拍成焦外散景,不然我还真不敢留出那么多空间。
2.主体是否表现完全
你看到这个标题,是不是有点一头雾水?讲真,技巧君也是一脸懵逼,但看了一个实例,马上就明白了。
我们先来看看这张蜻蜓吧:
敏锐的童鞋们马上发现了问题。“老湿!你刚刚说的,要留给主体视线空间,怎么你这张蜻蜓的脸都快撞墙了?!”
理由其实也很简单,因为蜻蜓是一种长条形的生物,它的身体中后部,也是蜻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保证了画面的核心内容——蜻蜓头部复眼展示效果的前提下,我想再多少展示一下蜻蜓身体中后部,让观众觉得它完整一些。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画面上只有一个蜻蜓脑袋,后边啥都没了,那是多么别扭的赶脚:
这根本就不像是蜻蜓啊!因为在大家的印象里,蜻蜓就应该是个长条形的玩意,你的照片只露出了个头,看着当然别扭啦~
而如果你拍摄的是粗短型的动物,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此外,构图还应该考虑画面整体的景物分布。再看张图,您就明白啦:
虫虫的视线前方几乎是空的,而它的屁股后边还有一根大致清晰,能提供场景信息的嫩枝条。
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还需要严守“预留视线空间”的原则呢?相信您的心中也有了答案。
3.利用线条让画面更活泼
拍微距时,控制曝光或利用黑色卡纸创造纯黑色背景是常用的手法。
在俯拍叶面上的昆虫时,黑色背景下的叶子边缘会形成一道优美的曲线,让画面更活泼,在构图时可以考虑为叶缘曲线多留一些位置。
拍摄虫虫的“侧脸”时,你也可以调整拍摄角度,让叶片的边缘表现成近似线条的形状,以丰富画面的层次感:
除了叶片边缘曲线,叶脉也是很值得我们好好利用的天然线条。
尤其是那种整体呈长条形,叶脉数量多而明显,呈平行排布的叶面/草面,是非常强烈的视觉引导线,可以有效强化画面的方向性。
4.不要贪多
当画面中同时存在两只同类生物时,大多数摄友会选择让它俩位于同一焦平面内,共同清晰的构图方式。
这样虽然能拍出更多的生物个体,但反倒不如让它们拉开距离,形成虚与实、详与略的对比,增强画面的层次感。
如下图,两只蜻蜓,我选择了让右方正在产卵的雌蜓清楚、左侧雄蜓在焦外模糊的表现形式,配合后方的流水和散景,让画面更立体。
总之,一定要记住,构图的实质是对画面各元素的重新排列组合,目的是让画面整体看起来更舒服或更抢眼。
今天给您提供的,只是一些参考性意见。我们还是应当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要生搬硬套规律,拍出来的作品效果才是最重要的!
以上就是本期要为您介绍的全部内容,感谢您的收看,我们下期再见。
(本文转自 DIGIPHOTO)
上期回顾: 《如何利用礁石拍出更好海景》
把太阳拍成酷炫的星芒,照片瞬间逼格满满
想玩好这种特效,你需要注意这些要点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