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物摄像交流群

不知道还能在电影院中出现几次的《一念无明》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长成一座城池

和喜欢的在一起

杏舍TeAmo


 不知道还能在电影院中出现几次的《一念无明》


 


之前《百鸟朝凤》闹了个下跪事件,院线才给这部作品增加了排片。不知道这次会不会有人给《一念无明》下跪,如果没有,希望大家能趁着它还上映去电影院看看。

 

我一般不太写正在院线上映的电影的影评。

本来看我写东西的人也不多,全避水军之嫌的必要,主要还是因为不喜欢去电影院,人多嘴杂,有时候赶上孩子哭闹,更是糟心。

然而去看《一念无明》全这些担忧,之前我一个学妹告诉我说,她看的那场算上她只有四个人,今天这场人多一点,有十个,其中六个是南大的,四个是文学院的。

坐在我前面的那位女士全程刷手机,但并无发出什么动静,最后一排坐的一对男女显然是看中这场电影人少跑来偷情的,闹腾了半个多小时候可能是觉得这个电影有点扫他们的性,匆匆走了。

 


《一念无明》的导演和编剧都是新人,俩人是一对情侣。虽然编剧只署了女方的名字,但就像夫妻二人的房产一样,想来两人应该都有份。

剧本和摄影方面都非常出彩,看得出学生作品的痕迹,很多地方都非常有创意,在解决“用何种情景才能让人物宣泄出自己的想法”、“人物情绪变化的节点”等等问题上显然是花了很大的功夫。


据说参演本片的几位大佬都是看了剧本之后决定零片酬演出,除去对自己饰演人物的满意和香港电影业对新人的重视之外,他们显然是非常认同这个剧本的。

至于海报上无数的奖项提名更是不必细说,大家自己扫一眼意思一下就好。


一对父子撑起了一场戏,父亲曾抛下全家,儿子留在母亲身边却换上了精神疾病最终害死母亲。


影片开始在父亲去接儿子出院的节点,母亲死了一年,儿子的疾病并无改善,父亲六十多岁了只能开货车勉强维持生活,除此之外这个家里还有一个从始至终都出现在大家嘴里和一通电话中的定居在美国的次子。

死了的走了的,剩下的父子都试图去做好人,试图将亲人的死的责任往自己身上揽,与此同时更直接的对手是儿子的病和周围的人。

 


摄影上这部片子继承了香港电影的影像特点,场景逼仄,狭小的楼道,拥挤的房间,不足十平米的贫民窟里时常出现七八人的群戏,父子俩的主要对手戏基本上都发生在仅是一张床便占据了一半空间的房间里。


摄影师在这样近乎极限的空间里,正反打,长镜头,仰拍俯拍,大量的固定机位之外偶尔还摇上那么两下。

在想要表现人物心理的压抑时,这种逼仄的空间无疑让我们感同身受,更何况还有父亲向儿子展示自己居住的房间的一场戏,想让儿子放心自己的生活却又无能为力的困窘着,兴奋与绝望,两位演员在仅有的空间里做出了充分的行动。


当需要表现人物的兴奋时则用了香港电影最常见的方法——让人物动起来,有直线的空间就跑,没直线的空间就上下跳,等人物的心情又遭了,他的行动僵硬缓慢起来的时候,我们又会感受到空间的逼仄与压抑,流畅自然。

 


讲讲表演。

这部电影海报上的主演是曾志伟和余文乐,喜欢港片的朋友估计会想到《无间道》。

相比于当年,余文乐演技大增,跟《无间道》时明显被曾志伟(以及其对应的中年人物——梁朝伟)压着的那个小卧底已大不相同,让人不尽感慨于同在《无间道》中被着重培养的话题人物陈冠希陈老师的境遇。

这部电影只拍了16天,没要片酬的主演们在拍摄中有着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这份自由导致了影片的某些地方曾志伟的表演有些浮夸,但更多的时候他和余文乐的演技会突然爆发,加上人物本身的特殊,让人忘了这位演员是帅气逼人的余文乐——但我实在没法忘了曾志伟,他那沙哑的声线实在是太有特点了。

饰演母亲的金燕玲只参与了一天的拍摄,然后拿到了海报上的那个,金马奖最佳女配角。方皓玟饰演的未婚妻也很出彩,这或多或少也是得益于剧本的巧妙。

 


结束了例行公事的夸赞,讲讲这部电影特殊的地方。

 

还是拿《百鸟朝凤》比,当年许子东老师很是喜欢《百年朝凤》,理由是他的恩师就很像《百鸟朝凤》中的主人公。

这很是正常,大多数的电影,按照安德烈·巴赞的说法,都会给我们代入感。

巴赞认为,如果不学无术的我没理解错的话,这是电影的本性之一。

他的理由是,同样一部作品,当我们看其以戏剧形式呈现时,会觉得我们是一个旁观者,英雄就是英雄,我们就是我们,而当它以电影的形式呈现时我们会觉得将自己代入主人公或者是他的阵营之中,随之一起克服困难。

根据罗伯特麦基的《故事》,大多数电影,或者说以经典剧作法为情节基础的电影,会让人在其前五分之一就产生这种代入感,有的甚至会更快,比如《美女与野兽》。

影片的一开始就用旁白和独白告诉观众,野兽本来是什么,需要做什么,美女想要的是什么,要克服什么。然后我们代入其中,随之期待并感受爱情的力量就好了。



《百鸟朝凤》也是这样,只不过相对而言没那么直接。在进入电影院不久之后,观众就感受到了自己应该期待什么,并最终大多在电影中在实现了期待,尽管其中有一个个困难。

观众甚至会知道自己所支持的那一方应该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实现自己的期待。


而这些感觉在《一念无明》中并不明了,观众既不知道自己该期待什么,也很难找到一个让自己代入的人

唯一能激起观众好奇心的可能就是余文乐的病因和病况以及一些含糊的故事前史,而不是侦探片惊悚片的那种绝对刺激与好奇。

每个人都有错,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理由,父子之间甚至没有什么黑格尔说的那种对抗,仅是试探性的试图改变对方,到最后则是以选择自我改变告终。


观众在电影院中感受到的是一种氛围,一个场,这甚至有点像是在剧场里看戏剧,大家成为了巴赞笔下的旁观者。上文提及的那个抑郁的学妹说,她抑郁的原因是自己在观影时一方面觉得那些路人很过分,另一方面又不由自主的带入了路人,觉得自己其实也和他们一样。没有期待点只有好奇心的观众其实就像影片中那些拿着手机录视频的路人,或许观众会出于好心期待着父子二人的境遇转好,或许会因为自己是再看大荧幕所以不会像那些路人一样对异样的余文乐感到害怕,但其实差别并无太大。

做一个无关紧要的剧透,他们的境遇并没有像其他电影那样由逆境走入顺境,相反,经过一系列行动,逆境变成了更大的逆境。

 


这片子很丧,有点像在奥斯卡上露脸扬名的另一部很丧的片子《海边的曼彻斯特》,不同的是《海边的曼彻斯特》终究是好莱坞的作品,既符合我前文所说的带入期待变好等等剧情走向,又有着很强的整一性,从头至尾一气呵成。《一念无明》在很多地方很像《海边的曼彻斯特》,除去“丧”,叙事手法上也有相似之处。


但终究落点不同主题不同,给人的具体感受也大不相同。但《一念无明》的整一感虽不及《海边的曼彻斯特》,但相对于以“串珠体”著称的香港电影而言已大不相同——本想说说大有提高,但“串珠体”有自己的好,很难以高低论。

 

本来还想写点关于片中的疯癫即精神疾病的东西的,这是我去年学年论文的东西。主创情侣俩应该是对疯癫有着自己的理解,片尾的文字给全片下了定论——请大家关注精神疾病。不过我在这部片子中看到的倒不是什么精神疾病,而是一些关于家庭的东西。

 

谁都可以选择一走了之,或是将自己所有的不满与愤懑不顾所以的发泄在那个对你最亲的人身上。然而有些东西不是可以让人代劳的,日子会变糟,也可能变好,不过亲人就是亲人,没什么理性和逻辑好讲。

 

我最近很糟,但日子依旧。无论近来是喜是丧或是平淡无趣,去看看《一念无明》呗。

以上。


撰稿 | 三得利


也许你还会喜欢

你活在别人眼里的样子又累又蠢

我想讽刺一下,你的北京情结

恨她,就送她YSL星辰口红

你的不合群,我很喜欢

迷失东京|宇宙中独一无二的爱情


 


杏 舍 森 林 | T e A m o

阅读更多原创文章,点击阅读原文关注公众号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