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物摄像交流群

【摄影师故事】一个业余爱好者的摄影历程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摄影师:风之舞者

器材:D7000+腾龙28-75+尼康70-300+适马50/1.4+35/1.8g等

成长轨迹:拍娃,静物,街头摄影


摄影之路

Hi~ 大家好,很高兴能在这个平台和大家分享下一个业余摄影爱好者的历程。其实我很不愿意用[摄影师故事]这个标题,因为我从没把自己当作“摄影师”来看待。我给自己的定义就是一个用相机来陶冶下情操打发下时间的摄影爱好者。和绝大多数拍娃党一样。当初入手相机的初衷就是买相机来拍小孩。所以在2011年5月份儿子3个月大时候入手了人生第一台相机D7000+腾龙28-75 f2.8 .虽说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街头摄影爱好者,已经严重背离当初拍娃这个初衷。但是对摄影的热情还是有增无减的。接下来回顾下这4年来的一些历程把。
当4年前第一次拿到D7000+腾龙28-75的时候被这个大块头吓了一跳。当时没有一点摄影知识,光圈,iso, 快门之间的关系是九窍通了八窍。拿到机器后看着机器设置菜单里眼花缭乱的参数基本就是无从下手。没办法,既然都买了,只能从头学起了。于是那段时间疯狂的看说明书和各种论坛(蜂鸟,中关村,色影无忌)。被论坛里那些背景奶油般化开的片子毒的死去活来(我相信很多爱好者都有这个经历,初学的时候经常被焦内如刀割般锐利,焦外如奶油般化开的片子毒害)。在学习了快半个月,对基本拍摄方法和机器参数设置都有了基本的熟悉后给儿子拍了张

当时我的要求就是“拍清楚了” 。 由于当时完全不懂后期,ps神马的就是天书一般的存在。当时就是简单的用光影魔术手调了调最基本的曝光,饱和度,对比度这些参数,然后顺便加个边框。

这2张都是2011年5月21号,也就是拿到相机大半个月以后拍的。由于当时对这张草丛里的落叶感觉还不错,所以决定了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除了拍小孩就是拍花花草草了。


经常逛国内论坛的都知道。生态板块花卉类最热门的就是被众多摄影爱好者戏称为摄影三大俗之一的荷花。这里我并没有贬低荷花摄影的意思,相反我认为要拍好荷花或者是任何的花卉需要具备相当高的审美。所以在看了论坛上众多荷花照之后2011年7月份入手了人生第2个镜头俗称小驴炮的 "尼康70-300 f4.5-f5.6 VR"。用这个镜头拍了不少荷花。当时后期已经放弃了光影魔术手转向了nikon出的capture NX2 ,

既然关注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生态摄影,那么微距自然不会错过。看着论坛上那些丝毫毕现的微观世界口水直流阿。于是又开始寻思是不是搞个微距镜头。但是一查都价格不菲。后来在色影无忌的“摄影附件”板块看到了有一种东西叫“近摄镜”,一看样片效果还不错。于是就买了一块摄之宝的近摄镜搭配70-300使用。尝试过用架子然后放弃用手持是因为近摄镜有一个对焦范围。只能在这个对焦范围里合焦,所以三脚架很难派上用场。所以就手持把,就当锻炼铁手功了

时间一转来到了2011年10月份 ,我前面说过“(我相信很多爱好者都有这个经历,初学的时候经常被焦内如刀割般锐利,焦外如奶油般化开的片子毒害)”。至少对于那时候学了快半年拍照的我来说还是适用的。所以入了人生第3个镜头,当时呼声很高的适马50 1.4 ,用这个头我拍了不少孩子

这时候还是以大头特写居多。拿到s50 1.4后成像确实让我惊艳了一番。这就是我蒙昧以求的”焦内如刀割般锐利,焦外如奶油般化开“阿。用这个头还拍了一些静物小品

这个时候已经通过网络学习和书籍对ps有一定了解。可以用ps进行简单的曲线调色了。说到静物小品。这个题材我从刚开始拍照开始就一直很喜欢。一直到现在也很喜欢。以至于我专门买了一大一小2个纸箱人拍了一组《阿愣的故事》的专题,我认为静物摄影能体现出拍摄者当时的心境和情绪,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拍摄者必须把自己的情感注入,赋予静物“生命感” 。如果只是纯粹的当做是静物来写生。自然是很难达到把静物拍“活”的目的。下面是几张纸箱人专题里面的片子。离“有生命的静物”这个目的还有很大距离。

这些纸箱人片子不是同一时期拍得。前后隔了有一年多。大家从色调后期风格上就能看出变化。这里只是说静物小品是一直延续在这4年中的题材,甚至在以后专门的街头摄影中也会刻意去找些静物来拍。对于我来说,静物不只是在影棚里经过精心摆放和精心布光的。生活中的任何东西,街头巷尾的任何东西都能成为我镜头里的主角。


时间一晃来到2012年6月份, 这时候我在互联网上的根据地已经从国内的蜂鸟和色影无忌转战到了全球最大的图库flickr .在flickr上学习这段时间里也逐渐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的风格。第一次看到色调浓郁深沉的电影风格色调时候就被彻底迷住了。因为第一次见还不知道属于电影色调,但是看下面很多评论都带有"cinematic"的字眼才知道这属于“电影风格”。后来我在flickr上搜索带"cinematic"关键字的群组。搜到了很多电影风格街头摄影群组。这算是第一次真正进入街头摄影这个领域。这些群组里面强烈电影风格色调的街头摄影片子真实让我如痴如醉。在看了众多不同风格的的电影色调后,最让我着迷的是一种“高光中泛着黄,阴影中泛着蓝青”具有冷暖对比的暗色调。当时我就下定决心要学习这种风格,经过摸索之后用买人生中第4支镜头35 1.8g dx的试机片调出了这样一张色调的片子,当然这个时候已经比较深入学习了一段时间ps。对于常用的调色命令也比较熟悉了。

经过这张片子以后。我以后大致的色调大方向就确定下来了。以后几乎所有的彩色片都是基于这个大基调上进行微调。由于之前习惯拍大头照的影响,在蛮长一段时期以内的街头摄影风格还是以偏向特写为主。

后来随着接触街头摄影这个题材时间的增加。也看到了越来越多人融于景,景呼应人的街头摄影作品,也了解了马格南图片社这样的知名图片社,也了解了布列松 。alex webb,何藩 ...这些知名的街头摄影师。了解到还有像500px ,1x这样比flickr更专业和严肃的摄影网站。看到了更加多样化的街头摄影作品。也让我更加开拓了眼界。原来街头的世界可以如此精彩。街头上的任何元素都是可以成就一副精彩的照片。通过这些更加专业的途径,也了解到了自己在构图上的缺陷。于是有段时间专门去学习构图。在看了一本叫做《摄影的艺术》的书,里面一句话让我恍然大悟 “构图的本质是需要将各种元素和谐的结合起来,就像音乐一样,把各种音符结合起来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单一的独立的音符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原句我记不大清楚了,但就是这个意思。这句话也和迈克尔.弗里曼的经典著作《摄影师的视界》里的观点“"构图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平衡“不谋而合。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摄影是做减法“ 。 其实也是这句话误导了我们,很多时候我们只按照字面意思”做减法“ ,所以拍片时候只想着去掉画面中一切不是”主体“的元素。当然这样做不会出错。画面中只有主体一个元素了自然是平衡的。观众视线不会被其它元素所吸引。但是这种片子就像是只有单一音符的音乐一样不耐听。我们对这句话要换一种思路理解。”摄影是做减法。其实也是做加法,减法是做到极致的加法,加法是做到极致的减法“。 所以我们应该合理应用画面中的各种元素让画面达到一种平衡,而不是一味的舍弃除主体外的一切元素”。很多优秀的摄影作品都是这样,看上去画面中有很多元素。但是仔细品味能发现这些元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它们之间或者互相呼应。或者存在冲突。正是这些元素的存在才让这些作品百看不厌。于是带着这种理念.我开始尝试不再以人物为表现的重点,而转为重点表现环境因素上面.忽然发现这种手法恰恰更适合自己.这里不是说重点表现人物不好,相反重点表现人物的片子往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但是这要求拍摄者对身边的陌生人要有很好的沟通能力.这恰巧也是我欠缺的.我是最不擅长和陌生人沟通的.所以上面这些偏人物特写都是盲拍或者偷拍的.经常看见有人说什么样的镜头适合拍什么类型的片子.但我认为片子的类型不是由用什么样的镜头决定的,而是由拍摄者的个性所决定 (微距这样的特殊题材除外). 当拍摄风格从偏向人物特写到偏向整体环境以后.自己后期的风格也慢慢从迷恋的电影色调转向了黑白.我认为黑白片更纯粹,没有色彩的干扰观众更容易能被片子本身的构图,光影,瞬间和表达出的情感所吸引.但也不是说色彩一定是多余的.前面说过了构图要综合考虑画面中各种元素,那么色彩也是属于构图元素的一种.当要把一张片子处理成黑白前要先问问自己 " 色彩元素" 是否真的多余?

这些都是近期拍摄的一些片子了.可以看出来和之前的偏人物特写风格有了比较大的变化.基本上比较注重人与环境的交融了.转向了这种拍摄风格后,我在拍摄方法上也变成了" 先找到场景,然后脑子里构思构图.然后按照已经构思好的画面来等待决定性的瞬间".所以我通常会在一个我觉得很好的场景等待几个小时甚至大半天时间,目的就是为了拍摄到脑子中早已构思好的画面.我相信要在街头出好片.耐心和运气都是不可或缺的.往往运气就在你等待了许久之后就到来了.

到今天为止专注于街头摄影已经3年了,虽说没有出什么特别好的片子.但是整个过程还是很享受的,特别是等了许久终于拍到了想要的画面那种兴奋感或者一个很好的运气所带来的惊喜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也许这就是摄影所带来的乐趣把.街头摄影之路,我会一直走下去.


本来我在这里还想写一点拍摄时候的想法,为什么会这么拍,但是怕码字太多大家失去耐心,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直接去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04dae620102velq.html 看这篇博文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