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物摄像交流群

观点 | 城市对话系列第3期 | 遗产社区课题研讨会(1)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6月7日下午,在文远楼三楼举行了“上海城市综合调研项目的研究思路和初步结果、以及目前正在合作开展的上海遗产社区调研项目的研究思路和课题进展。来自社会学和城乡规划领域的多位专家就课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社会学系陈晋博士介绍了两个学科去年合作开展的同里古镇遗产社区研究项目。我们将现场发言摘要整理发布于此,由于会议内容较多,完整内容将分次进行推送,本篇主要内容为遗产社区调研项目的情况介绍。




周 俭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经济体制机制以及社会政策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城市社会的物质空间、经济活动和社会关系,也产生了很多需要专家学者关注、探索和研究的社会课题。今天我们的讨论聚焦于城市遗产社区。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很多城市都留下了历史发展的痕迹。这些痕迹不仅存在于物质层面,同时存在于社会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而且都影响着当前城市的发展。在历史遗留的城市地区中,有相当一部分仍居住着大量的居民。例如上海的里弄,是20年代末到40年代初这段时间发展起来传统社区居住空间类型。这类遗产社区、历史街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很多问题。, 留住乡愁”,、从学者到学生,都在从不同角度探讨“遗产保护”这一话题。近年来同济大学创办了“城市年轮”遗产社区保护公益活动,大学生走进上海的中小学,给孩子们传授有关社区遗产历史故事、文化遗产价值等知识,从而更积极有效地进行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和知识的传播与推广。现在的问题在于,居住在传统历史地段的居民所形成的群体,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处于何种地位?我们应该如何在保护物质遗产的同时传承原来的文化?如何全面认识遗产社区的问题和它存在的价值?这即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

Zukin教授最近到丽江去考察了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也到上海看了一些里弄,而且Zukin教授和几位专家专门写了一本书,叫《全球城市、本土商街》,里面也谈到了上海田子坊的案例,所以她对中国上海的情况还是比较熟悉的,大家可以很好地交流。


“遗产社区”项目总体简介


朱伟珏

同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遗产社区课题从去年9月份开始,计划于今年11月份基本结束,是“社会空间与社区发展规划”项目的第二期。第一期课题从2014年年底开始,我们对上海市的13个社区进行了研究,从社区认同、社区记忆、公众参与、社区商业、社区文化、健康等9个方面对当地居民进行了调研,初步的研究成果出版在《上海社区研究与规划》一书中。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研究范围进一步凝练。第一期调研试图覆盖上海市所有居住类型,包括遗产社区的新式里弄、老式里弄,五六十年代建造的工人新村、改革开放后建造的商品房、动迁房、经济适用房等;而第二期的调研,我们集中到了老城区的老式里弄和新式里弄。

新式里弄是指上海在半殖民时期于租界内建造的、有煤卫设备的里弄社区;而老式里弄则指建造在租界以外(华界)的住房,造价低于新式里弄,房屋品质相对较低,居住较为拥挤,多为石库门建筑,内部没有煤卫设备,田子坊即是典型的老式里弄。我们根据遗产社区的特征,结合第一期研究经验,设定了此次调研的几个议题:

1.城市更新上海的城市发展已经从大规模的建设转变为对存量建筑的改造,城市更新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

2.社区记忆和社区认同在经历了30年的高速城市发展后,可能只有在老城区才能辨识出上海的城市面貌了。当你走在五角场万达商场,你很难发现这里与北京或者任何一个小县城的万达商场有什么不同。但是当你置身于上海的老城区时,上海独有的街区记忆就随处可见了。这与街区的建筑、风景,我们的记忆与认同,都有很大关系。我认为认同和记忆主要包括四个层次:第一,微观层面上,居住在遗产社区内的居民所沉淀的记忆(包括对建筑及其中的社会生态的记忆)使他们产生了认同感;第二,中观层面上,老建筑、以及居住其中的居民本身构成了上海市的城市记忆;第三,宏观层面上,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上海的老城区承载了某种特殊的社会记忆,许多近现代杰出人物包括孙中山、、都曾在这里生活或工作过;第四,这些建筑本身也承载一种租界记忆。租界的认同,对我们近现代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一直把租界看成是一种殖民的象征,但它对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如何看待它,是作为一种后殖民的建筑景观、人文景观呢,还是作为推动我们现代性的一种记忆呢?也许两者都有,其间关系非常复杂。

3.社会融合上海遗产社区有一个明显特征,即居住人口的阶层十分混杂。1949年以前,这里是富人区,居住着很多资本家、学者、、知名演员等各类精英人群。1949年-1966年,虽然外国人撤离上海,大部分本土精英仍然居住在这一区域内,当地社会生态较没有被完全破坏。,很多平民通过单位分配进入老城区,资本家被迫让渡居住空间,当地居民的社会阶层变得比较复杂。改革开放以后,这种复杂性又添加另一层色彩:原本老城区比较有教养、拥有文化资本的年轻一代越来越多地搬离,仍居住在其中的多为老年人、或者没有很好地完成社会流动的中年人和少部分年轻人。当地目前的居民特点是:老年人特别多。有些人将老城区的住房出租,租户呈现着明显的两级化:21世纪之前基本都是租给贫困的外来移民,最近有一个新的取向——绅士化,一些精英、尤其是外国精英租住其中(如长乐路、富民路一带,因靠近外国领馆,居住着很多外国人);一些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归国精英,也喜爱老城区所代表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所以回到那里。但是现在里弄的亭子间,基本上都是租给在老城区的餐饮店等打工的外来务工人员。所以当地的社会阶层是非常复杂的。如今上海大部分的商品房社区、经适房社区,其内部阶层大体是均质且清晰的,可以被概括为富人区、平民区,唯有老城区承载着如此丰富的阶层混居,这在社会学意义上无疑是一个天然的“实验区”。

4.健康健康这一话题乍看似乎与居住类型并没有非常特定的关系,但其实其中隐藏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健康问题每个年龄层都有,但问题最多的实际是老年人。目前的发达国家可能是郊区老龄化较为严重,但是上海是市中心、老城区的老龄化非常严重。如果漫步其中会发现,周围基本都是老年人。所以,健康问题的研究就和老龄问题的研究结合起来了。在第一期的调研中我们发现,新建商品房居民的平均收入是老城区平均收入的两倍——老城区实际上是社会弱势群体的聚居区。所以这个地区其实是一个研究健康不平等、研究老龄化问题的很好的场所。

以上几个主题是课题组成员与成规学院的一些老师一起凝练的结果。确定主题之后,就开始具体实施调研。今年的调研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社区(居委会)层面的调研,已在今年4月底、5月初结束了。现在正在开展第二阶段的调研,是对老城区居民的问卷调查。调研结束之后我们将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项目进程详细介绍


王甫勤

同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调研背景:此次遗产社区调研以城市与社会研究中心平台,但实际上在此之前,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社会学系已经合作开展了一些课题研究,为中心的筹办做了准备。我们希望能借此推动城市规划学科和社会学科的交叉研究。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讨社区公共空间与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我们以社区公共空间为自变量,以居民生活质量(包括社区认同、社区记忆)为因变量,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预设是希望发现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不管是在商品房社区、动迁安置房社区还是在遗产社区。

两期研究的研究方法有所差异。在14年的第一期研究中,我们的研究范围是上海市不同类型的社区,其中包括商品房社区、动迁安置房、新旧里弄以及经济适用房等社区。我们采用截面设计研究,即通过一个调查点来研究两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个人层次数据。在16年的遗产社区研究中,我们增加了社区层次数据的收集,通过对社区居委会干部的访谈收集社区内部的人口结构等数据;在居民层次,依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数据。

研究内容:第一期调研中,我们的研究内容为住房与空间分异,社区认同与记忆,社区商业空间与公共空间,邻里交往与公共安全,社区文化活动,公众规划参与,健康与公共服务9大方面。第二期的研究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在个人层面还是主要研究社区认同与记忆、社区融合、社区更新、社会资本与健康几大议题。这次还增加了社区层面数据的收集,包括人口结构(常住、户籍、外来人口)、社区周边八百米范围内的商业空间和公共空间、居住环境与区位配套,以及社区内部基层治理情况。我们还将在数据分析过程中探讨这两个不同层级的数据之间的因果关系。

抽样设计:第一期课题主要采取方便抽样。根据经验判断,重点找商品房、动迁安置房、经济适用房等,共抽取了13个不同居住类型的小区。



(第一期项目调研样本分布)


(第二期项目调研样本分布)


去年的调研样本没有考虑到区位分布的问题,13个小区中有7个在内环内,6个在外环外,内环与外环之间样本缺失。今年我们改进了这一设计,考虑了样本社区在区域上的分布。

在社区内部的调研主要采取配额抽样。第一期课题主要根据社区内部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的结构进行配额抽样,保持样本结构和社区人口总体结构基本一致,一共发放了1100份问卷,实际回收1040份;数据整理工作已经完成,我们也围绕这份数据写了一些研究报告。第二期课题集中在遗产社区。我们将遗产社区定义为“1949年前建造的、目前以居住功能为主的里弄社区”。抽样于2015年10月份完成,当时有1476条里弄,但是现在调研时已经有很多里弄被逐渐拆除了。我们根据当时1476条里弄的新旧类型、是否挂牌、所在区位的商品房交易价格进行分层抽样,共抽取了108条里弄——由于实地调研时有三条里弄已经被拆除,所以总的样本是105条里弄;在里弄内部则根据性别、年龄与自住/租住进行配额抽样。目前计划发放1200份问卷,已经完成将近一半,计划于六月底全部完成。

调研执行与问卷收集:2014年调研我们总共动员了社会学系9位教师、60位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一个月内完成了问卷调研工作。今年的数据收集进度相对较慢。我们从三月份启动了社区居委层次的数据收集工作,举办了三四十场座谈会,收集了105份社区层次的问卷,由此整理出当前105条里弄的人口信息,然后进行第二阶段的抽样。社区层次问卷的初步汇总发现,根据105条里弄数据可以推论,目前整个上海市居住在里弄内的常住住户约为30万户,人口约为85万,其中外来人口约为20万、老龄人口为50万左右,可见其老龄化程度非常之高。

我们在2015年7月出版了《上海社区研究与规划》,是对第一期课题调研数据分析报告的汇总;接下来我们将对比两期课题的调研数据,并在里弄层次上发现遗产社区的价值和其存在的问题。


 





关于CSRC

“城市与社会研究中心”(City & Society Research Center)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同济大学社会学系共同创建,致力于城乡规划与社会学等社会科学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中心以空间为视角,以上海为重点研究对象,推动多学科合作共同对新的研究方法以及新的城市问题进行研究与实验,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城乡规划和城市社会学等领域的实践、教学和科研中,以期为城市治理和城市规划的决策提供新的参考维度。


中心邮箱:csrc@tjupdi.com;
中心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1239号同济大学文远楼314室。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