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物摄像交流群

摄影课丨让照片产生时间感——有4个诀窍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拍照才不是“一瞬间”的事情

它还表达它的前后

以及前后衍生出的各种情节




我们不能像观看舞台剧一般真的

在一张照片中真正看到运动着的场景,

“剧场”在我们的脑海中。

这不是一句漂亮的空话。


脑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

自行“脑补”出一个完整的形状,

一个完整的动作,甚至是

一系列完整的情节。

我们正是根据这些“脑补”的内容,

生成了系列丰富精彩的观赏体验



下图,我们看不到泡泡从生成到破灭的过程,

但是我们有这样的生活经验,

知道它马上会破灭;我们看不到

男孩从哪儿跑来将要跑到哪里去,


但是从他夸张的动作几乎可以

想象到他下一秒将要扑向面前的泡泡——


总之,现实生活中是有一根时间轴的,

一张有活力的照片能引导我们

感受这根时间轴。这是一根情节发生的轴。


▲ 韩松 / 摄 iPhone 7p, 布拉格

每一张照片背后都隐藏着一根时间轴。

时间感,就是尽量让观众

通过看照片能够感知时间轴的存在。


运动是时间感的灵魂。

产生时间感关键的点在于

照片上的视觉语言足以让观者

脑补拍摄前后发生的事件


一,“堆积”时间


“堆积”时间是最简单粗暴

用照片表现时间感的方法了


就是直接用长曝光将

连续流动的东西拍摄下来,

造成不同时间的场景堆积在一起的感觉。


水幕连续的瀑布、云雾的流动、

车灯拖曳的轨迹等画面效果

都是常见的表现对象。


下图用手机慢门slow shuter长曝光

拍摄的旋转木马就是很好的例子。

▲ 韩松 / 摄 iPhone 7p, 柏林


我们并不是很乐于用太长的曝光。

“稍长一点的曝光”比如1-2秒,

能够表现局部物体的运动趋势,

点到为止即可。


如柏林电视塔下的人和快速移动的云。

▲ 韩松 / 摄 iPhone 7p, 柏林


又如莫斯科地铁站的乘客和疾驰而过的列车。


▲ 韩松 / 摄 iPhone 7p, 柏林


又如莫斯科火车站走过的中年妇女。


▲ 韩松 / 摄 iPhone 7p, 柏林


这些照片之所以给人以时间感,

是他们因为通过长曝光将

人和物体的运动“堆积”在了一起

给我们造成了时间进程的错觉




二,不平衡


不平衡算是一种对时间感表达的进阶了。

其实人是一种很矛盾的动物:

潜意识里我们都会“希望”所有东西是平衡的,

又或期待达到一种稳态,

但我们又常被不平衡撩拨起兴趣。


小狗趟过水面,水面是不平衡的,

我们知道它会泛起涟漪最终平静。

所以我们会觉得画面是活的。


▲ 韩松 / 摄 iPhone 7p, 里斯本


风吹乱了女孩的头发,

但那只是暂时的,我们可以

通过剪影感受到海风的运动。


▲ 韩松 / 摄 iPhone 7p, 日本高松


抬起的脚步也不是稳定的,

它终会落下,我们会

强烈地感觉到步态的存在。

在不平衡到稳态之间,

藏着一个运动的过程

这便是不平衡带来的时间进程感。



三,情节引导的照片


非见得要用长曝光堆积时间

或以不平衡才能撩拨起进程感,

许多在画面上很稳定,

通过情节制造了时间感。


当然这更加抽象了。


年轻的妈妈牵着自己的孩子走过老街,

孩子的注意力被自己拖长的影子吸引,

下一秒他也许会去踩自己的影子?


▲ 韩松 / 摄 iPhone 7p, 里斯本


出租车内,司机一个动作

让我们感觉到右转弯的趋势,

街角的逆光强化了这种感觉:

下一秒我们就要跨过铁路啦。


▲ 韩松 / 摄 iPhone 7p, 日本高松



四,一切能激发脑补的照片


其实不管是以什么方式,

只要是激发了大家心里的“完形效应”

特别是对运动状态的完形

和对情节的预示),就容易产生时间感。


光怪陆离的房子,喷涌而出的浓烟。

下一秒浓烟将在空中呈现什么样的姿态?


▲ 韩松 / 摄 iPhone 7p, 日本高松


以及,两只莫名其妙的狗,

在不知所云的地方奔跑,

也许当时真是转瞬即逝的?

▲ 韩松 / 摄 iPhone 7p,里斯本


————————————————

来源 动力摄影

编辑 项望旺

校对 叶琳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