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铁成导演
十里尘风暗云影
旦复旦兮卧沙行
铁导掌镜遥相应
如有神针定人心
小编的话
如果你看过复旦代表队征战沙七的纪录片预告片,相信这短短5分多种一定使你燃到热血沸腾。如果你赶上了5月26日复旦沙七答谢会,那么现场首映的这部纪录片也一定曾戳中你的泪点。
画面里,复旦沙七代表队的各位队员们在腾格里的漫天黄沙中奋力拼搏。画面外,还有一个人也在用力的奔跑、作战。
在腾格里的三天,他跑步、他负重,与所有队员一起经历了变换无常的天气、艰苦的比赛条件、自己体能的极限,他手持相机、身背各种沉重的摄影器材,往返于营区和各个CP点,徒手攀爬一个又一个沙丘,为的是不错过复旦沙七队员在腾格里的点点滴滴。这个人就是李铁成,复旦沙七代表队的随队记者,也是本次复旦沙七纪录片的导演。
沙七归来近一个月,这位在香港教电影和纪录片拍摄的导演、内心细腻的硬汉,身,虽回到了香港,但是心,似乎遗落在了腾格里浩瀚的大漠和星空里。
文中涉及纪录片《勇者之路》的幕后故事,略有剧透,建议先观看影片,再阅读文字。
温馨提示
《勇者之路》
导演铁成呕心沥血沙七随行记
沙
七
日
志
复
旦
导
演
从亚沙回来,已经整整一个月,本以为已经可以正常投入到原本的工作和生活,却发现那所谓的“化学反应”愈演愈烈,情感依然不断发酵、“泛滥”。虽然作为一名记者,我没有跑下完整的70公里赛程,但却在“压缩的时空”(拜记者卡车所赐)中体会了亚沙丰富的面相,用另一种方式与团队成员们共同拼搏;当我将展现全队风采的照片和纪录片发布的一刻,仿佛仍在与队友们并肩奔跑,感受着冲向终点的激动和喜悦。借此,我想以记者的身份回顾一下自己的亚沙,来感恩关心帮助过我的每一个人。
开篇前,首先要感谢我的家人,是你们的支持才让我有勇气走进沙漠,才能够专注地完成下面讲述的一切历程。其次为了亚沙,我错过了自己学生的毕业晚会,这是学生生涯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很遗憾没有跟你们一起庆祝,请原谅我的自私,因为那片沙漠真的太令人着迷。
CHAPTER ONE
准备篇
高血压
我平时在香港默默教书,其实根本没想到过参加这么虐的比赛。3月的一个偶然机会,我被校友也是邻居,复旦MBA的炎女神。简单一句话吸引:“我们去沙漠比赛三天,缺摄影师,你想不想去啊?”十年前,也是拍戏的机缘,我曾去过一次银川,这个座落在戈壁上的城市、纯朴的居民和美味的牛羊肉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那次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进入沙漠,所以我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但3月初,我正在接受一些健康检查,由于我左侧肋骨下面时常疼痛,所以做了胃镜和肠镜排查病症,虽然结果都是小毛病,但重要的是在医院测血压时发现我的血压高得惊人,最高曾达到170-110。
我心急如焚,因为已经临近亚沙报名的最后期限,心脏科医生听说我要去沙漠比赛,也很重视,为了尽快查出原因,为我连续安排做了头部和肾部核磁共振,心脏和内脏彩超,验血、验尿,甚至还进行24小时连续尿检,排查了所有病症,最终归因为遗传性高血压,需要靠药物控制。当医生说我可以去沙漠的时候,感觉既兴奋,又开始有些不安和焦虑,我真的能在陌生、恶劣的沙漠环境中扛下来吗?
CHAPTER TWO
团队篇
复旦代表队和记者团
能够让我不断放下焦虑的是跟我一起并肩的队友和同伴,如同战场上浴血的战友,有了一致的目标,自己的压力会被分担很多。我向来相信“有组织”,“有归属感”,是一个人挑战恶劣环境的重要武器。复旦代表队和记者团就是这样让我感恩的团队。
1.复旦代表队 ── 一群“鸡血满满”的疯子
说是疯子,真的不为过。我是在进入沙漠前不久才加入了复旦团队的微信组,而他们已经为比赛准备了很长时间。我从前以为自己体力不错,也有一点健身和游泳的基础,没想到在这个群里却有天天被虐的感觉。他们制定了严格的考勤打卡制度,训练得很苦,大家也互相比着跑。
我自认为个性比较懒散,消极,加之居住在号称“石屎森林”的都市,经常忧郁发呆、胡思乱想、也容易冲动,本来有去看心理医生的想法,但加入这个群后,发现自己变得阳光起来,也更爱笑了。因为平时根本不用看鸡汤文,每天被团队推着往前冲,时刻被复旦疯子们用实际行动打着鸡血。沙漠中,我跟大家逐渐熟识后,最大的感触是,他们极其单纯,没有任何杂念,目标明确;同时,每个人都发挥他们最大的优势为团队贡献,口才一流的书记(领队)每次谈话都特别振奋人心;认真负责的刚团(团长)始终照顾着全队的一切事务;贴心暖男姜班(班长)把所有细节处理得周到得体;宣传组的小宝、蕾蕾、赵琳、元伟也不断撰写和编辑队友的文章,产出赛前赛后共十篇推文……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能够认识这么一帮简单、热血、正能量,甚至有点呆萌的战友,实属不易,非常感恩。
2.记者团 ── 其乐融融大家庭
对于初入亚沙的我来说,记者团是另一个很重要的团队,在这里,大家交换信息,分享经验,让我少走了不少弯路。开赛前,大家讨论携带的设备、行走拍摄路线图、如何防沙、怎样坐运输车,,讲授为镜头缠保鲜膜的方法,都让我受益非浅。结合这些经验,我专门配备了一些装备(下文详述),也修正了我拍摄和行走的路线。不得不提的是记者团的“嘲帮主”(陈老师),开朗热情、心直口快、雷厉风行,在开赛前已经在记者群张罗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而第一次见面是在首日起点的记者区,她标志性的大胡子围巾让我一眼就认出来,马上一起进入工作状态。帮主连续参加了六届亚沙,对记者们也是百般呵护,而且组织晚会、制作宣传片都亲力亲为,连续熬夜仍精神矍铄,实在令人佩服。
比赛中,来自各校的记者好像已是多年的朋友重聚一般,在坐惊险刺激的“过山卡车”时,大家彻底放飞自我;在CP点和终点等队员时,互相攀谈、拍照;比赛结束后,又一起赶着做片子、分享照片、在群里相互鼓励,真的如同一个大家庭,其乐融融。尤其认识了上大、中传、中大岭南、山大、兰大、东华、央财的记者们,衷心谢谢你们的陪伴!
CHAPTER THREE
拍摄篇
拼尽最后的体力!
其实亚沙的拍摄从刚刚到达银川就开始了,我很早就将镜头对准团队成员,拍摄一些他们的日常生活,虽然这些素材在后面不一定有用,但一方面我需要磨合机器提早发现一些技术问题(比如那个Rode接线问题),一方面也要让大家熟悉我的镜头,力图早点达到“无视镜头存在”的最佳纪录片拍摄状态。后来当大家对着镜头挥手凹造型的新鲜感过了,我觉得我们的纪录片拍摄才算是正式开始了。
第一天拍摄
点将台-起点-CP2-终点前200米-终点-晚上营地跟拍
第一天比较重要的两处并非是起点,而是终点前200米和晚上的跟拍。说起出发拍摄,简直有种五一长假游历祖国名胜的感觉,众多记者小伙伴们挤在一起,在上千人中寻找自己队友,除非排在前面的冠军队能拍出好效果,其他被裹挟在人群里的队员拍摄出来的画面并不出彩,摄像也转瞬即逝效果一般,反而航拍很重要,所以真心希望以后的组委会能早点开放更多的起跑航拍素材给记者们使用,毕竟我们的小飞机不允许在起点起飞。
当天首次体验记者卡车,全车人惊叹司机是飞行员退役,全程抓紧了那条曾被我们鄙视的安全带,根本无法正常拍摄,用Osmo抢了一条沙漠运动镜头已经实属不易,不过现在有些后悔当时没拼全力再多拍一些,明年可以准备充分一点拍好运动空镜。跟一车记者在卡车上放飞自我、惊声尖叫的感受还是非常难忘的。组委会临时将记者拍摄点从CP4改变到CP2,我很费力地在尖叫间歇通知队友,但这个改变的好处是,前两个CP点过后,AB队队员相互之间既没有拉开太远又没有集中在一起,而是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刚好够我依次拍摄。我拍摄的顺序是先拍几张照片,然后转成摄录模式跟拍,但每次为了让队员正面面向镜头,我需要在他们前侧方水平托举相机倒退着奔跑一会,然后再走回来捡下一个队员,有种举着两块砖头做后撤间歇跑的感受,几轮下来已经需要大口喘气。
最后跟拍全团最末的小分队上山丘,又是斜侧连续快速登爬,由于用力过猛,曾一度造成大腿抽筋,因为队友们刚刚夸我跑得快,瞬间背起偶像包袱,所以不好意思点破自己抽筋的事实,只能让他们先走,我拖着僵直的腿坐下来独自休息一会才得意缓解,现在想起来实在羞愧难当。
坐卡车回到终点,拍了几张最后跑到的C队队员的照片,便跟团长在终点200米处等AB队返回,完成了纪录片那段焦急等待的场景。团长非常配合地面对镜头分析时局,但其实镜头里没有充分反映出他的焦急心情,尤其是当其他院校欢呼着跟随自己最后一名队员跑过我们身边时,团长的焦虑就更多一分,那种气氛真的可以再现得更好一些。当复旦的最后队员冲过终点的关键时刻,我特别希望有第二个机位在正面捕捉一下,可以后期交叉剪接,而当时我只能在后面拍摄他们简短的背影,然后快跑几步到前面补拍一些正面,丧失了冲线瞬间的正面镜头。当拍到书记(领队)因只差两分钟而被大赛关门而失声流泪时,我在镜头后面也忍不住鼻子发酸,从那一刻起,我意识到复旦团队的故事已经展开了,需要不断跟拍,所以在夜晚特地跟拍书记和团长的行动。
夜晚的故事以林江病倒又好转为主,还好之前我准备了一盏草地灯,用它可以在沙漠的夜晚清晰拍到一小群人的活动。在书记、团长和姜班商量是否要送林江去阿拉善的医院时,我甚至有些紧张,脑子里在筹划这件事情如果一旦发生,我是跟拍林江还是继续跟拍大部队呢?其实如果把林江送往医院,复旦就面临失去两名队员从而需要全队退赛的局面,所以我瞬间的计划是可能要交给护送林江的队友一个Gopro,我还是留下来记录团队。很巧也很感激的是,北京来的医师偶遇我们,简单攀谈后表示愿意出手帮忙,让大家安心很多。最后好在林江的血压也很快稳定,被判断为中暑,经过一晚休息后基本恢复没有大碍。
第一天晚上是我在沙漠里睡得最好的一天,完全熟睡,一觉天亮,满血复活。
第二天拍摄路线
营地-起点-CP1-终点前200米-终点
-终点前4km-营地附近合影-音乐会
经过第一天的拍摄,我心中开始有了一些计划,。第一天当我和团长在距终点200米等队员的时候,,一问才知道,他们是自己走到最后一个CP点拍摄,然后又折返回来的。因为我觉得第一天拍摄沙漠的镜头量远远不够,便决定这一天也同样徒步深入一下沙漠。
其实第二天CP1的拍摄有些重复第一天的感觉,而且大家相互之间的距离并没有拉开,上一个队员的细节还来不及捕捉,下一个的队员就已经到了,不止复旦如此,基本上所有学校队员的距离也都没有拉开,造成人群特别密集的景象,辨认自己队友都十分困难,所以这里的镜头我在纪录片中使用的不多。
出于对第一天基本没有拍到C队队员的愧疚,我第二天特地早些回到终点拍摄C队,方法跟第一天拍AB队一样,首先用对讲机确认距离,然后先摄影再跟随奔跑摄录,以此兼顾照片和影像。但总体来讲,C队队员在纪录片中出镜机会明显不如AB队,我也曾经在庆功晚宴时候拉着C队程遥表达歉意,他随即的一句话特别让我动容:我们都是C队的,我们的任务是一样的—就是为AB队服务,所以我完全理解你。在这里我也真心感谢复旦C队的所有队员,他们默默付出,为AB队提前搭好帐篷、准备好西瓜、替AB队排队打饭、帮助按摩拉伸、收拾搬运行李、在终点摇旗呐喊,让AB队每次回到终点都有回家的温暖,实属伟大。
2018年|夏
拍完C队,,开始还有些紧张,因为很快就不见人烟,生怕自己走错了,但马上就看到跑在最前面的几名队员已经飞奔回来,惊叹他们神速同时,我也加快了自己脚步,顺着红旗行走。半路上我欣喜地捡到一根红白相间的标志杆,极其趁手,它是硬塑料材质,中空轻便,并且尾部锐利便于插进沙子,简直是绝佳的登山杖。看见远处的队员,我会用力把“登山杖”插入沙子,然后拔起腰间的单反,冲过去跟拍,送走他们后再回来捡起“登山杖”继续逆行,当时真有点战场上拔枪冲锋杀敌的感觉。
一路上,我几乎被每一个擦肩而过的选手问及,“同学,还有多远到终点”。深切体会着他们几近体力极限的感受。同时,我在差不多2km处把身上的半瓶水给了一个外校口渴崩溃的队员,导致我走到4km折返回来的路上口渴难耐,多亏同行的队友分给我一个西红柿让自己坚持回到终点,感觉那是我吃过最美味香甜的西红柿。
跟着最后的队员回到营地后,组委会组织的集体拉伸很起作用,让自己迅速缓解劳累,能够再次带着所有设备投入到给大家拍摄合影和纪念照中。虽然疲惫,但仍很开心,因为所有队员已经完成了80%的赛程,他们有的已经受了伤,有的非常虚弱,但在镜头中,仍能看着他们放松的笑容。尤其大家把我围绕在中间合影,更让自己分外温暖。遗憾的是没有实现航拍沙漠合影和夜晚光绘照片。值得一提的是,合影后回到帐篷边,身体有些虚弱,嘴唇干裂爆皮,站在那发呆,我们复旦旁边中央财经的小姐姐见状特别好心,分给我一瓶水、两块饼干和一根肉筋,真的非常感激。
晚上音乐会的时候,开始沙尘暴了,很敬佩舞台上的所有表演者,敬业和高质量的演出。我已经实在太困,拍了几个演出现场的观众镜头和空镜头,就回帐篷睡了。半夜的风沙吹打着帐篷让我惊醒了几次,但依然睡得很香。
第三天拍摄路线
营地-起点-终点-颁奖现场-巴士
早在进沙漠前,我就计划要拍日出,查询五一期间腾格里沙漠的日出大概在6:00左右,如果预留我爬上山坡、支好脚架,调好相机要一个小时的话,我差不多5:00就要从营地出发。其实在第二天,我就想早起,但是那天睡得实在太沉,没爬起来。第三天早上大概4:30我咬牙坐起来,花了近半个小时让自己清醒过来,并艰难穿戴(尤其是鞋套),经过几次尝试,终于冲出温暖的帐篷,进入猛烈的沙尘暴中。
当走上山丘时,前一天只身走入沙漠的紧张感再次袭来,加上摸黑前行,不太敢走离营地太远。本想爬得再高一些,但是在一个中等沙丘上,我已经被狂风夹杂沙子吹得摇摇欲坠,只有背迎沙尘暴方向,缩着脖子,用胸口保护相机,随即便听到后背传来飞沙拍打冲锋衣噼噼啪啪的声音。尤其在沙丘顶端,沙子被呼啸地吹走,我也怀疑自己的相机应该就是那次被灌进沙子的。我的便携三脚架在这时起了一定作用,相对稳定地拍摄了两三个狂沙的空镜头,正在略为得意的时候,天上竟然落雨,让我心情马上复杂起来,因为落雨后的沙漠才会有更多层次感,但阴天就意味着拍不到日出了,果然直到六点,天已放亮,我仍没有等到日出地平面的景象,最后只能作罢。
回到营地刚吃过早饭,小雨急转为大雨。恶劣天气加上第一天的遗憾和最后一天的紧张,非但没有影响大家,队员们反而因此更加兴奋起来,并相互鼓励和调侃,准备拼到最后,不由再次表示对这个积极团体的大爱。雨中拍摄其实是一件很令人激动的事,环境的多变预示着画面的丰富性,对纪录片来讲非常有利,只是相机防雨套被我挤在硕大的驼包里,根本来不及整理出来,而且现场大家的对话和情绪又急需快速捕捉,我顾不了太多,简单用手遮住机身,在雨中拍摄了大约10分钟。
起跑的时候,雨基本停了,太阳也逐渐显露出来,这时候的沙漠是最迷人的,我在起点拍完队友的照片,便爬到山头流连忘返了很久。因为对美景的恋恋不舍,使得我错过了记者卡车,反而又因祸得福蹭上了组委会的收容车(越野吉普),相比卡车,收容车简直是天堂级的舒适了,正如嘲帮主说的那样,绝对是记者的福利。
在最后终点的拍照,一定要配备长焦镜头才好,因为队员冲线的正面位置被颁发奖牌的裁判和官方摄影团队占据,拥挤的记者们在终点两侧的视角比较小。我这次专门负责拍照,先用长焦单反拍摄远处队员冲线,当他们走近时再用广角镜头拍一些佩戴奖牌的造型。好在同时有队友小宝帮忙用Gopro拍摄到一些队员冲线的视频,才能让纪录片得以完整叙事。
在颁奖台的时候,其实大家都已经预感到今年会与沙鸥奖失之交臂,但仍盼望着会有奇迹的一刻。而最终的结果是无情的,当裁判宣布的沙鸥奖院校中没有复旦时,我真的不忍心、又不得不将镜头对准已经极度难过的同伴:元伟一边举着旗子一边跟我说:“别再拍了,我真的要哭了”,他面对镜头强忍着伤心,极力保持一丝平静和浅浅的微笑,而泪水却忍不住偷偷流下来;他后面三个A队的女队员抱在一起,已经泣不成声;在第一天结束时还不断安慰书记(领队阮靖)的刚团(团长王刚),终于也忍不住,久久抱着健哥,任凭泪水从墨镜下面滚落,释放着几天来积压的遗憾和伤感。我在镜头后面已经热泪盈眶,咬着牙没有关机,记录下这伤心的一幕。
回到银川,本来在晚上聚餐结束后,我觉得自己的拍摄应该已经告一段落了,但前面提到的元伟来到我们房间拷贝照片,原本非常安静的他竟然滔滔不绝地跟我和室友晓峰回溯起自己整个亚沙经历,他出口成章且很有建树,包括他的经验和感想都非常感人。我连忙拿起相机拍摄,并同时决定要抓紧在队员们明天离开银川之前进行一些一对一的专访。后来证明,效果还不错,因为大家的记忆都保持着新鲜感,又有很多感触,讲述起来显得十分生动,最终被我用到影片结尾作为人物内心的独白和总结。只是不知道是因为沙子还是雨水侵蚀机器,又或者是CF卡长时间运转的缘故,采访画面频繁出现坏帧的状况,甚至有一段炎女神在机场的采访干脆损坏,造成不小的遗憾。
CHAPTER FOUR
后期篇
“自我感动”的拖延症
回到家中,整理了照片之后,我开始剪辑视频。再次感谢学校同事都特别支持我加班剪片,为我一路开绿灯,还要感谢与我相伴的那台电脑,刚开始在剪MV的时候曾出现了两次死机的情况,为了让它不要再闹情绪,我特地买了小食品作为奖励,供俸在显示屏下面,果然非常有效,连轴运转数天也没再出问题。
我觉得,表现这样的赛事活动,至少需要有两个视频呈现,一种是3-5分钟左右的MV,另一种是时长稍长的纪录片,前者可以是后者的预告片,让人在最短时间内对我们的经历有一些印象,也对纪录片产生一些好奇,而纪录片则更细节地表现沙漠内的情况,重要的是讲述一些有趣的故事。其实我以往剪辑纪录片的习惯是比较平稳和低调,喜欢用旁观式的视角进入,也比较少用音效,但这次根据题材的不同,我决定做一些新的尝试。一般来讲,对于赛事类纪录片,时间顺序的结构是比较传统的,也是最高效的,关键是突出重点、避免重复、完整叙事,这也算是我剪辑时候的大方向吧。本想先粗剪一个长版纪录片,再精剪成短版,可已预约在复旦沙七总结会和沙八启动的活动上进行首映,因活动时间控制的原因,影片时长不能超过半小时,我要删除掉很多相对不太重要的段落和镜头,浓缩精简三天的故事和前后的采访。就像“女王”高倩说的那样,其实在沙漠里的每段素材都很珍贵,的确很难取舍。不过这样严格地控制时长之后也让影片的节奏加快,也许更适合今天快节奏生活的人们用网络在线观看。
我剪辑一个特别拖延的习惯就是喜欢一遍遍地看自己前面已经剪过的部分,而且经常会被一些细节和情节自我感动,甚至落泪(说出来都觉得自己很丢人),导致后面的剪接迟迟无法进展,就在去上海参加沙八启动大会前一天,我的结尾还没剪完。好在炎女神提前发现了我们的航班取消,赶紧帮忙重新改定了一班,并督促我赶紧加一个结尾,我也逼着自己加快速度,终于在飞机起飞前四小时完成影片,多亏那台得到“奖励”的电脑没出任何差错,算是有惊无险地交片。在飞机上,我借着女神的电脑第一次观看完整片,再一次自我感动……再次丢人。
首映当天,队友们观看后非常有共鸣,也很激动,我特别欣慰,没想到的是复旦团队最后给我颁发了一个特制的小金人,更让我百感交集。再次感谢我的队友,其实是你们的故事深深触动了我,让我有感而发的。虽然这次复旦没有得到沙鸥,但从你们身上我看到坚持和勇气,学到如何接受失败,又努力地爬起来,毫不犹豫地、倍加努力地继续拼搏。
这也许就是亚沙的真谛,与队友们一起并肩奔跑,拼尽全力,永不停歇!
5月26日的首映现场,几乎在场的所有人都被感动到偷偷抹眼泪,这里面有归来的沙七队员,也有未来的沙八队员。答谢会后,复旦沙八招(hai)募(xuan)群成员瞬间破百,复旦MBA跑团的参与人数也到达了史上最多。
纪录片记载了狂风暴雨和伤痛,心情的起伏和激烈的碰撞。
沙友
沙友
感谢导演出现在比赛打卡点,抓拍摄影之余,不忘为队员们打气加油
感谢导演出现在离终点几公里的地方,边跑边拍,陪着队员们一同冲过终线
沙友
沙友
感激导演始终手握相机,纪录每一个普通、真实却感人的画面
感激导演的出现,从此复旦亚沙队伍有了导演、有了摄影师、有了后期制作、有了AB对联络员,有了…
沙友
想出现在铁导的镜头里吗?想和铁导学摄影吗?想与铁导一起去野一起疯吗?铁导目前已加入复旦MBA跑团和沙八招募群,与所有成员一起打卡训练,只为明年与你在亚沙相遇。
沙八招募群
加群请联系领队陈蕾微信,谢谢!
文末彩蛋
摄影爱好者的福利来啦
铁导潜心制作 沙七装备篇
CHAPTER SURPRISE
装备篇
一个都不能少
带什么设备进入沙漠,我纠结了很久,主要考虑的是负重和设备的功能性,力求在这两方面能达到最优化。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设备供电,沙漠没有充电,必须一次性带够三天拍摄量的所有电池,也是一项考验。这里分享一下我的经验,希望给以后的记者伙伴一些实际操作的借鉴。
1.单反和镜头
记得刚入团时,团长交代的任务主要是拍照片,拍纪录短片或MV可以兼顾,如果有精力还可以做一些采访。我本来考虑带DV摄像机配合单反,但很快就放弃了,因为负重太大,而改只用单反相机拍摄。我以往曾经用单反拍过纪录片,它的优势当然是画质好,景深也可以做到很浅,可以迅速切换摄影和录像模式,灵活实用,适合单人多任务工作。但同时用单反录像又有几个重要的缺陷:手持画面稳定性差、随机麦克收音不佳、手动跟焦比较难等, 因为我曾经有过相机掉在沙滩上忍痛换变焦环的经历,所以如何防沙也是我非常担心的。最后我决定携带我的佳能5D2+24-70变焦头为主摄像设备,事实证明,纪录片85%的镜头都是出自这款相机。其实团长也帮我借了5D3+70-200,但一方面沙漠里最忌换镜头(记者群里的经验),另一方面我用惯了自己的单反,所以那款长焦单反就作为摄影的主力设备了。
针对稳定性,我添加了电池仓,在延长续航的同时也增加了配重,稳定性自然就强了,但这样一来,单反真的比砖头还沉。平日不拍摄时,我尽量挂在腰上以节省体力,最吃力的是水平举着跟拍队员奔跑和爬山, 由此大家现在一定能理解我在片子里大口大口喘气的原因了吧。
单反收音不足历来是通病,毕竟人家主要的服务对象是摄影而非摄像,我专门带了Rode Videomic Go这款麦克风作为平时收音用,另外带了Sennheiser的无线麦用来访谈。但后来发现我在拍摄时,手会经常无意中触碰到Rode的接线插口而导致声音不断爆掉,而且5D2又不能监听,让我总提心吊胆,后来索性就不用了麦克风了。结果依靠单反自带的随机麦,在一些吵杂环境里(比如第一晚的跟拍营地场景),收音指向性不足使得主体不突出,这也是我这次拍摄比较大的遗憾,好在远离了营地的沙漠还是比较安静的,算是多少平衡了一些单反收音的不足。Sennheiser的表现不俗,虽然沙漠里没拿出来过,但回到银川的采访用得很及时,让大家在比赛后不久马上回忆讲述,会让采访更加鲜活、有感染力。
镜头方面,沙漠拍摄比赛一定要用变焦,可以扩展画面表现的空间,而且我觉得录像的话尽量用带广角的变焦,所以24-70是首选。最大问题它是外变焦的镜头,特别容易进沙,虽然用保鲜膜,但最终我的镜头还是没有幸免,而且有一个我根本没有想到的Bug就是,缠绕镜头的保鲜膜在增加了变焦难度的同时,还会因为手动旋转它而带来塑料膜摩擦机身的沙沙声,平时我们可能注意不到,但是单反的随机麦克会对这个声音非常敏感,这种噪音在剪辑台上也比较难处理。另外在强烈阳光照射下,我根本看不清液晶屏,更不要说精准对焦了。我只能在白天尽可能用广角和小光圈来提高稳定性和增加景深,其实好多并肩奔跑的拍摄,基本上都是盲拍的,所以我从沙漠回来最担心的就是所有的素材焦点不实,但后来剪辑时候看,感觉还好,说明上面的方案还是有效的。
2.Spark和Osmo
大疆的这两款设备真的为纪录片增色不少,航拍和运动摄影的效果自然不必赘述,一个是高清、一个是4k画面,完全可以满足本次拍摄的要求了,但最大遗憾是两者都太容易进沙。相比单反,为了有效散热,大疆的风扇位置设计了巨大的缝隙,所以我主要用它们拍摄进沙漠前的场景(欢迎晚宴、巴士上、点将台),尤其在巴士上的小采访是即兴的,好在用Osmo增强了稳定性,呈现效果还可以接受,但为了提高音质,我用Rode连接Osmo,后来发现有些素材竟出现持续的沙沙声,很可能是接触不好造成的(也有可能Rode根本就坏了!)。
进入沙漠前,我在银川火车站用Spark航拍了一些素材,在巴士上用大疆软件很快剪完半分钟的小视频发给大家,出乎意料地感受到团队士气的提高。结果在比赛前一晚的宾馆里,我因此一度兴奋失眠,躺在床上用手机又剪了一个金顶大帐的短片,导致那晚只睡了两小时。但就像书记在影片里说的那样,对后面的比赛没有多少影响,第二天依然特别亢奋精神。初入沙漠,我曾试图用反光板做停机坪起飞Spark,可还是瞬间进沙,飞机在空中悬停时无法转动摄像头,遥控器显示电机受阻,不得不就此放弃沙漠航拍。后来我看到官方飞机的起降都是手持,才恍然大悟,其实根本不需要停机坪啊,一定要手的!当然也要做好手指被高速旋转叶片打伤的准备(汗)。
2.其他小件
三脚架一直是团长的痛,因为他从上海辛辛苦苦背来的Manfrotto大脚架,却因忘记带云台上的固定卡板导致完全作废,他想起来后不断扼腕叹息近一个小时,着实呆萌得可爱。我带的可折叠的小三脚架虽然已经很轻便,但基本上也没用过,只是在第三天早上去拍日出(上文详述)时,用它支撑在沙丘顶拍了几个沙尘暴的空镜头,也算是体现了价值。
存储卡明显带多了,三种卡(TF、SD、CF),加起来有15块,就算照片调设成RAW格式,连同比赛和比赛前后的沙漠外拍摄,视频与照片总共用了260G。但考虑到存储卡都不沉,所以多带一些以防万一也不错,重要的是标注好记号。
此外我还带了一个三星Gear 360全景相机,非常小巧,主要想测试一下全景拍摄的感觉。因为我相信将来的纪录片很快会有一个流行的种类是用这种方式呈现的——观众可以带着VR眼镜自主观看影片。但由于拍摄时设置格式出现一些小问题,而且画质与单反相差比较大,所以没有用它的素材剪辑纪录片,但可以当鱼眼镜头拍一些比较有趣的照片(比如上文中记者卡车里的合影)。
前面说到电池也是我比较纠结的部分,团长帮忙借了6块单反电池,加上我的4块,两个单反(5D2和5D3可以通用电池)最后基本上够用了。本来还买了很多5号干电池准备放在电池仓里备用,但发现续航能力实在太差,每次更换电池也容易使机身进沙,索性就不用了,相反电池仓里如果放置两块单反锂电池,基本可以拍摄一个白天的视频。最让我捶胸顿足的就是充电宝,我搜刮了家里全部充电宝,又买了2块两万毫安的巨无霸,加起来有10块充电宝一起带进沙漠(当然也遭到过机场安检小姐姐的严重警告),结果发现真正用到的只有2块,因为只是手机和Gear360需要充电宝充电,而代价却是沉得想直接扔到沙漠里,下次坚决不干这种傻事了。
编辑:Linda
“亚太地区商学院沙漠挑战赛”(简称“亚沙”),是在亚太地区顶级商学院的MBA学员群体中展开的一项竞技体验式文化赛事。各校参赛的MBA学员通过徒步穿越70余公里沙漠的竞技比赛,亲自体验和践行“环保、协作、坚持、责任”的赛事理念。
亚沙荣誉:
腾讯商学院论坛2017年度“商科菁英团体奖”;
阿拉善左旗人民政府2017年度“最具价值旅游品牌奖”。
“亚太地区商学院新疆挑战赛”(简称“亚新”)。首届赛事于2016年6月在新疆举办,来自亚太地区40余所商学院近500人参与赛事。赛事定位于商学院人群,探寻西域文化,倡导自然和谐与体育竞技相结合的赛事理念。
赛道将呈现广袤草原、无边花海、大漠戈壁、高山冰川、浩瀚森林、奇峻峡谷等复杂地貌,让参赛选手体验新疆天山独特的美。
“亚太地区商学院蓝冰徒步挑战赛”(简称“亚冰”),是亚太地区顶级商学院群体中开展的一项高端文化体验赛事,搭建中俄商学院文化交流平台。
参赛队员在贝加尔湖冰面上徒步穿越42.195KM,感受冰上徒步、体验异国文化,实现自我突破、自我提升、传递社会正能量,践行挑战、探索、环保的赛事理念。
欢迎关注亚商平台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商学院赛事资讯
沙七尚未远离,亚新已然开始。第三届“天山50”亚太地区商学院新疆挑战赛正在招募中,6月端午,大美新疆,美食、美景正在向大家招手。感兴趣的沙友们可以点击公众号下方的菜单栏了解更多详情。
【相关链接】
【亚新】4月伊始,大美新疆梦幻登场!
【亚新】新疆的味道
【亚冰】奔跑在贝加尔湖上
【亚冰】难忘贝加尔湖,难忘你们的身影
【亚沙】《沙七:献给追梦的你》 | 沙七庆功宴视频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第三届“天山50”亚太地区商学院新疆挑战赛